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蛋雞飼養管理經驗談

0 意見
        蛋雞的品種改良技術已有多方面的突破。蛋雞品種改良的走向是提早母雞的性成熟,改良成較小的體型,較高的產蛋高峰,抗病性增強。而品種改良的性能達成,有 賴於營養的加強和飼養手段的配合,這亦是所謂的優良的品種,均衡營養的飼料及完善的飼養管理,為經營蛋雞事業的三要件,缺一不可。


        諸如過去蛋雞育成期由 20 週齡達到初產,演變到今日 18 週齡開始初產,這完全是經由遺傳改良及營養加強,管理技術的配合,縮短蛋雞的育成期,提高了經營者的經濟效益。
        蛋雞育成前 8 週,骨架的生長達 85%,在 15 週齡後就不再成長骨架,可見前 8 週的飼養是相當的重要。
        蛋雞的飼養管理從育成期到產蛋期,應隨時提供雞的基本需求 — 飼料、光線、空氣、飲水、空間及衛生。任何一項需求的不足,一定會對生產性能產生負面的影響。
一、0–8 週齡的飼養管理
        上述 0–8 週齡的小母雞,在育成階段,因骨骼發育達 85%,在這階段除體重的增加外,更應注重骨骼生長,所以建議在 0–8 週期間應飼餵小雞料,以促使骨骼完全發育。
    (一)雛雞的育成管理
        1.進雛前 1 週小雞舍、育雛器須清洗乾淨及徹底的消毒。
        2.開始育雛時,在床面舖紙 ( 舊有紙袋拆開可供使用 ),7 天後才可以拿掉舖紙。
        3.雞舍在小雞到達前 2 小時開始給溫,育雛保溫器需調整到育雛所需溫度 ( 29–30℃ )。
        4.飲水器放置於保溫源旁,在飲水中添加 5% 葡萄糖或電解維他命,防止小雞因公母鑑別,馬立克疫苗接種及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緊迫。
        5.給料:小雞到達後先給飲水,3 小時後再給飼料,每 3–4 小時餵飼 1 次,一天給予 6–8 次 ( 少量多次 )。在 3 天內飼料拌水,以濕餌餵食。
        6.保溫以小雞舒適為原則。一般觀察小雞活動情形,作為溫度的調整依據。如溫度過高,小雞會離開溫源,有不安、喘氣、脫水、衰弱的現象。溫度過低,小雞在 溫源處擠一堆吸啾聲不斷。在台灣夏天 1 週後可逐漸停止保溫,春秋季約 2 週,在冬天約需 3–4 週。
        小雞停止保溫,應逐漸減少溫度及時間,可從中午減少起,直到全天不保溫。
        7.濕度:育雛時相對濕度至少應達 60%,可以在地板灑水,或在育雛器上置水盤,這樣對於濕度,有調整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  8.淘汰:雛雞在最初 1 週死亡數較高,管理者應常檢視,同時淘汰健康不佳小雞 ( 如雛白痢、跛腳、弱小雞等 ),減少疾病傳染。
        9.換氣:保溫期間,常因保溫過度,使得舍內密不通風,這容易誘發 Marck's 病、呼吸器病,而且影響小雞成長及活力。至於通風方面應嚴防賊風,必要時開窗戶調節加溫系統,保持育雛器內溫度。
        10.空間:開始育雛,每一育雛器可容納約 350 隻小雞 ( 籠飼 ),但不可超過 400 隻,平飼可容 500 隻,隨小雞生長逐漸加大空間,或分開。
    (二)剪嘴的方法
        剪嘴是蛋雞的重要工作,應慎重執行。過度剪嘴會造成廢雞,剪嘴不足造成啄肛、啄毛,死亡率增加及終身飼料的浪費。小母雞建議在 7–10 日齡施行剪嘴原因是:1.所受刺激緊迫較少。2.易於止血。3.節省勞力。施行方法有二:
        1.燒烙剪嘴法:燒烙器構造簡單,類似焊槍,可手握操作,左手捉雞右手握燒烙器 ( 孔徑大小分 6 個孔,雞大小均可使用 ),小雞嘴啄塞進孔內,距小雞鼻乳前方約 10 元銅幣厚度,旋轉,約 2 秒鐘燒烙,經燒烙後嘴啄不切斷,但數天後因神經、血管燒死,而逐漸萎縮、脫落,此法操作簡單、確實,不易出血,不影響食料及雞隻的發育。
        2.燒灼剪嘴法:此法是把小雞嘴啄以高溫的切刀,將嘴喙切斷,此法在國外普遍被使用。
   (三)移動
        1.小母雞生長過程中,因飼養管理需要,應須移動,小雞在育雛舍內飼養 6 週後,將雞移入中雞舍,飼養至大雞 ( 約 18 週 ),再移動至蛋雞舍。
        2.移動小母雞,因環境改變,及捉雞的緊迫,容易誘發疾病,建議利用夜間進行,因雞隻在暗夜睡覺,不易驚動,容易捕捉。
        3.移動後,注意防風保溫。
        4.在移動前應清洗雞舍及消毒,但在移動小雞後,利用天候較佳,且暖和的中午,施行 ( 優碘液 ) 噴霧消毒。
        5.移動前後 2 天,在飼料或飲水中,添加電解維他命或抗生素。
    (四)換料
        小母雞隨著生長階段的不同,所需要的養分也不一樣,因此需要換飼料,小母雞在 8 週齡前完成 85% 的骨骼發育,在 0–8 週時應飼餵「小雞料」( 因為小雞料可供給骨骼完全發育 ),而在 8 週後更換為「中雞料」。
二、8–18 週齡的飼養管理
        在這段育成期間,小母雞已進入中雞、大雞的育成期,由於品種技術的改良雞的體型較小,初產期亦提早,所以在飼養管理上,亦有所改變;為了使小母雞在 18 週齡達到標準體重,建議使用中雞料,到初產為止。小母雞在育成期到初產,必要完成的兩項重要工作,其一是檢視體重和骨架發育。其二是疾病的防疫接種計劃。
   (一)檢視體重和骨架發育
        在小母雞的育成工作,主要是養成一批健康精壯整齊度高的小母雞,且符合標準的體重與骨骼發育目標。目的是:1.增加初產時蛋重。2.更高的產蛋高峰。3.維持更長久的產蛋高峰。
        1.體重的測定:雞的育成要求達到標準體重外,亦應著重於體重均一性,小母雞在 4 週齡後,每 2 週測定一次,以公克為單位。
        雞群的平均體重上下 10% 的雞數,達 80% 以上,代表是一批發育整齊且良好的雞群。
        2.骨架發育的測定:小母雞 4 週齡開始,每 2 週測量 1 次骨架發育,一般是測量腳脛的長度,由足掌至踝關節的部位,以公分為單位,至少應有 90% 的雞腳脛長度在標準長度上下 5%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測定結果和目標體重及骨架標準的差距過大,或者整齊度差的話就應找出原因,是否剪嘴不良、密飼、過冷或過熱、疾病、內外寄生蟲感染、營養不足或給料不均、通風不良等。
        小雞如體重不足,應增營養,直到體重達到標準。若超重可降低營養或實施限飼計劃。( 表 1 )

表 1、蛋雞標準體重與腳徑長標準
週       齡 1 2 3 4 5 6 7 8 9 10
體重 ( 公克 )腳長 ( 厘米 ) 6034 11041 17549 24058 34065 44074 53581 62087 70594 78597
週       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
體重 ( 公克 )腳長 ( 厘米 ) 85599 930101 1000102 1065103 1130103 1195103 1260103 1335103 1410103 1460103
   
表 2、蛋雞防接種計畫
日  齡 4日 7日 8日 10日 14日 18日 35日 42日 70日 112日 119日
疫苗種類 ND+IB CRD   油質  0.5 Dose IBD POX ND+IB IBD ILT ND+IC油質 ND+IC油質 CRD油質1Dose ND+EDS+IB三合一或ND+IB或ND+EDS
方法 噴霧點眼 皮下注射 飲水 穿刺 噴霧飲水 飲水 點眼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

    (二)疾病的防疫接種計劃
        疾病的發生歸類有傳染病 ( 細菌性、病毒性 )、內外寄生蟲感染、原蟲性、黴菌性,及中毒性,或營養缺乏症等,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有它特有的徵候,因此管理者應隨時觀察雞群狀況,及早發現雞病的發生,並請獸醫師給予適當的診治。
        1.疾病發生的徵候
        (1)精神不振食料量減少。
        (2)雞隻開口呼吸,發奇聲 ( 夜間觀察 )。
        (3)排異樣便。
        (4)產蛋聚降,無殼蛋增加。( 產蛋期 )
        (5)雞死亡數異常增加。
        (6)雞站立不穩。
        (7)外觀眼瞼浮腫、流鼻水、雞冠發痘或萎縮或變色。
       2.防疫接種計劃
        預防接種的目的是以特定的病毒,或細菌的特異性抗原接種到健康雞體,產生免疫抗體,以抵抗外來的病原。因各地各場的疫情不同,因此設計的計劃應優先考慮各 地的環境。疫苗的接種,應選在健康無緊迫的時間接種,如氣候變化,或移動的同時,疾病發生等均不適施行接種。
        表 2 防疫計劃供參考,可依各場情況,而訂定最適當的防疫計劃。
三、產蛋期的飼養管理
        小母雞從育成舍移動至產蛋舍,就代表一群被育成的優良品質的小母雞,將進入另一新的“生產階段”,因此經由產蛋的管理計畫,激發母雞最高的產蛋性能,以期 達到飼養的經濟效益。這時應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以滿足其生理要求,就如前述的基本要求,包括飼料、光線、飲水、空間及衛生。
    (一)遷移至產蛋舍
        1.小母雞在 18 週齡達成體重標準,即將進入初產,這時可遷入蛋雞舍。
        2.產蛋舍在小母雞遷入前,須先做好清洗及消毒的工作。
        3.遷移前後 3 天,飲水或飼料添加電解維他命或抗生素。
        4.遷移時,工作人員捉雞應小心,避免骨折及損傷發育中的生殖系統。
        5.當體重達到標準或產蛋達 1%,開始餵予高峰產蛋用飼料,準備初產的來臨。
    (二)點燈管理計劃
        1.光照的影響
        光照會影響下列各項結果:a.初產日齡。b.蛋重。c.總蛋重。d.死亡率。e.生長。f.飼料換料率。g.行為。
        2.光照的原理
        眼球受到光線的照射,經由視神經的傳達,作用於內分泌腺體 ( 視丘下部,腦下垂體前葉 ) 分泌賀爾蒙 ( FSH 濾泡激素、LH 排卵素 ) 經血液傳遞,作用於卵巢、卵泡,促進卵巢發育及卵泡排卵。
        3.點燈方法
        (1)一個 60 燭光的燈炮,適用於 8 坪地面積。在目前台灣傳統開放式籠飼的雞舍相距 12 尺,距地面 6 尺高處,裝置 1 盞 41 瓦特燈炮即可達到點燈效果。
        (2)小母雞育成期間以最長日照時間為基點,作為固定的光照時間,如日照時間不足則以點燈補足之,直到小母雞達到初產標準體重,才開始逐漸增加點燈時間; 每週增加 15–30 分,直到 17 小時為止 ( 日照+光照 ),如果雞群體整齊度不一或有多產雙黃蛋及脫肛現象,則點燈時間應 15 分/週緩慢增加。
        (3)產蛋期間,光照時間可逐漸增加,或保持不變,但不可減少光照時間。
        (4)應隨時更換損壞的燈炮,及清潔燈炮,維持燈炮照明度。
   (三)寡產雞的淘汰
        產蛋期間,管理者應淘汰消耗飼料,但不產蛋的病雞或寡產雞。根據 1985 年 Dr.  Gordon  Ballan 估計,在 50 週齡的雞群中,不生產或低產的蛋雞比率分別為 1.7% 和 16.9%,到 62 週齡時,不生產的蛋雞將達到 8.5%。因此管理者於雞隻產蛋時期的最後 5 個月,平均每月至少應淘汰 1% 的蛋雞。
        不生產的蛋雞所消耗的飼料約產蛋雞的 75% 攝食量,如飼料每公斤平均為 6.25 元,則不生產的蛋雞每隻每月將浪費 14 元以上的飼料費,所以從雞群中淘汰這些不生產的蛋雞,將可節省一筆可觀的費用。
        1.特徵
        (1)雞的雞冠萎縮、乾涸或變色,虛弱有病的樣子。
        (2)雞的嘴喙、腳脛和肛間區域,黃色著色程度較多產雞為深。
        (3)雞的泄殖腔緊縮,恥骨寬度狹窄 ( 高產雞恥骨間隔約 3 指頭寬,恥骨至胸骨間隔約 4 指頭長 )。
       2.經濟效益
        (1)蛋雞因疾病造成不生產或低產的情形下,仍繼續消耗飼料,且這些蛋雞可能生產品質差的雞蛋。
        (2)淘汰這些蛋雞,有助於控制和減少疾病的傳播。
    (四)強制換羽
        蛋雞開始產蛋 8 個月後,產蛋開始低落,如實施強制換羽,在 2 個月後,可另造產蛋高峰期,延長產蛋期限,同時也可改善蛋殼品質,符合經濟效益。
        在台灣因季節因素,蛋價變動起伏甚大,經營者通常在蛋價低迷時,利用產蛋後期的雞群,實施強制換羽,期望 2 個月後蛋價的回升。
        實施強制換羽是使雞遭受生理上的緊迫,致使雞的羽毛脫落。採用的方法有斷料、斷水、減少光照。
        強制換羽的方法:
        1.施行強制換羽前,先淘汰病雞及寡產雞。
        2.停止給料,每日每百隻餵飼含鈣的牡蠣殼 700–900 公克持續 3–4 日,藉不平衡的飼糧,使雞隻產生緊迫。
        3.停止給水,斷料後才開始斷水。
        4.減少光照:關掉人工光照,但在密閉式雞舍內,每天實施 8 小時光照。
        5.開始給料:給料前應補足空位或空籠的雞隻,以控制雞隻食量。停止給料約 10–14 日,平均體重降至原來的 70%,雞群開始脫落羽毛時,應可以開始給料。給料的方法是漸進的增加,第一天給飼料量 30 公克/隻,每 3 天逐漸增加 15 公克,增加到正常量為止。
        6.點燈:強制換羽開始實施 30 日後,開始點燈,每週增加 1 小時,增加到光照時間達 17 小時為止。

 ( 許正成    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蛋雞組長 )
轉載自:http://www.miobuffer.com.tw/clwm/199809/16.htm

Comments

0 comments to "蛋雞飼養管理經驗談"

張貼留言

。沒有Google帳號者,請選擇【名稱/網址】一樣可以留言

 

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久勝工業社 by Mokotw Chen